裸辭公務員如何通過App拉新項目開啟創業新篇章?
大約 14 小時前
愛合伙關注中國創新服務系列,表達出了愛合伙自身產品定位與中國創新大環境緊密相關的心路歷程。
愛合伙關注中國創新服務系列,表達出了愛合伙自身產品定位與中國創新大環境緊密相關的心路歷程。該連載系列共有4個部分內容,逐步遞進,最終聚焦到愛合伙的創新玩法上。我們只闡述重要的演變現象和核心問題,不長篇贅述,確保讀者快速理解中國的創新服務模式。
愛合伙誕生3年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的創新環境。幾位合伙人來自荷蘭、上海、美國;天南地北的我們正是堅持了這樣的理念才走到一起。一致的理念是我們合伙的粘合劑,是幫助我們堅持創新服務之路的靈魂力量。
中國的科技園區發展實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之后才變成今天這樣的形態,從最原始的工業園區(以生產勞力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到業內常用的術語“2.5產業園區”(主要服務高技術企業并帶有研發和中試生產設備的企業),再到孵化器、加速器(主要面向帶有互聯網特征的創新服務業企業)。這一系列的升級都是和地方經濟發展導向緊密相關。
中國正在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過度,這個過渡過程會依賴工業類型(第二產業)企業給社會帶來價值。一個產業發展清晰的地方經濟體一定會需要上述3種業態互補,來幫助各種類型的企業發展。所以,科技園區的演變并不是迭代顛覆,而是讓產業生態系統更加健全。
美國的硅谷、中國臺灣的新竹、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羅爾等科技園區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也是國內科技園區開發者紛紛考察訪問的目的地。一般而言,科技園區創新網絡中有四個最基本的行為主體:大學和研究機構、企業、政府(管理部門)和中介服務機構。大學和研究機構是主要的創新源,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是網絡的構建和維護者,中介機構是創新粘結劑。這四個不同的行為主體相互分工與協作,與不同的創新資源發生組合與配置,共同推進創新活動的展開。中國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總體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尚不強,重要的原因是創新主體間協同度不高,創新要素集成度不強。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中國還是爆發出了5000+科技園區、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服務業態。其中的大多數對創新服務并沒有太深刻的理解,相對先進的理解是綜合地產項目+企業落地服務+種子基金。這些東西在項目初期體現在PPT上就是一些列的建筑概念,7、8中企業落地服務,還有就是科技園區開發和政府一起成立種子基金領投,并引外部投資機構入駐。最重要的一頁會闡述GDP貢獻,企業數量,投資規模,并以華麗的誓言“做xx區域甚至國際一流的創新xx園”。這一切都是無奈之舉,因為這是地方經濟管理者需要獲得的信息。
國內在科技園區開發領域比較有名氣,并且也對創新服務有理解的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和一所優秀的綜合性大學深度合作,或者在某個發達區域有成功的經驗。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依托大學會有豐富的科研、人才、理念資源;在某個產品發達地區有成功經驗會有與運營、管理、海外渠道等資源。所以現在出現了清華系、浙大系、新加坡系、美國硅谷系等具有不斷創新資源的科技園區開發者。其他做的不錯的園區能夠依賴的是地方政府的主導方向,用優惠的政策換取大型企業的一個“布局席位”。
愛合伙的理念誕生之初,我們就在觀察和總結這類創新服務業態的演變。上述各類科技園區的發展,我們不能武斷的說對還是錯。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利者:地方經濟的活躍度和知名度顯著提高,給了管理者更多機會獲得更高一級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支持。舉個例子:舟山升級為全國第四個新區,地位經次于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部分原因是舟山的幾個新區的開發和科技園區發展讓“時機成熟”;However,舟山幾乎可以用“未開化”來形容,和上述中國3大新區經濟發展差1/4個世紀也不為過。直接獲得國務院審批的政策發展規劃一定會比浙江給的更多,有了這個底氣,用10年追趕1/4個世紀的差距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是一種挑戰。
弊者:地方經濟有了資源面對挑戰,就需要更有效的方式來完成。很多的科技園區在物理空間上把不同的團隊放到了一起,資源協同的方式很大部分取悅與地方經濟的增長方式。入駐團隊之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只有不多或者基本沒有相互交流的意識。舉個例子:張江創業園區的一幢樓里有120家企業,能夠報出其他幾家企業名字的企業家已經不多,更別說相互共享資源。
而且,科技園區的物理空間和本地資源互動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資源互動不一定受物理空間所限。更有效的資源互動方式就引出創新服務2.0概念。
欲知更多精彩創業資訊,進入公眾號【愛合伙】查看。
愛合伙是中國最大的創業者找合伙人社群。己有來自各地各行業70萬創業者在愛合伙App注冊了創業賬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尋找創業合伙人。愛合伙通過App和微信社群引導各地用戶在線下組織和參加“速配會”面對面進行更直接高效的創業項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