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最近也是火了一把,他有太多的 title,比如Paypal的聯合創始人,Facebook 最早期的投資者(50 萬美元換來 Facebook 的 10.2% 的股份)等等。他對于初創公司的管理和投資有著非常深的研究,并且剛剛出版了 Zero to One 這本書。這次 YC 創業課第五講,就是由他主講,主講的內容也基本上是基于此書。
Peter Thiel最近也是火了一把,他有太多的 title,比如Paypal的聯合創始人,Facebook 最早期的投資者(50 萬美元換來 Facebook 的 10.2% 的股份)等等。他對于初創公司的管理和投資有著非常深的研究,并且剛剛出版了 Zero to One 這本書。這次 YC 創業課第五講,就是由他主講,主講的內容也基本上是基于此書。
Peter Thiel 整節課提供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市場的壟斷者,需要去競爭的往往其實都是失敗者。
1)公司的價值和方向的選擇
Peter 認為衡量一個行業或一家公司的價值有一種方法:若一家公司為用戶和社會創造了 X 的價值,并且得到了其中的 Y%,則這家公司的價值就是 Y%*X。而其中 X 和 Y 是互相獨立的兩個數字。舉例來說,美國航空行業的 2012 年的總營收是 2000 億刀,而 google 本身的 500 億刀,但航空行業的利潤率只有 0.2%,而谷歌是 21%,所以其實 google 雖然所在的市場比航空公司小,但是最后公司本身的價值卻是更高。
這里我們可以借鑒的是,市場上有太多人是根據市場的大小和熱點的方向在選擇創業的項目。這些追趕潮流的各種公司一般都會發現自己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比如之前的團購市場,或近期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等等,這些市場本身的容量雖然大,但競爭者更多,存貨概率小,能夠分到的一杯羹也少。也就是說雖然 X 值很大,但 Y% 的值卻太小。
Peter Thiel 認為任何市場要么就是完全競爭,要么就是壟斷,幾乎沒有中間態的存在。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壟斷狀態的公司都會假裝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從而逃脫政府的懲戒,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小公司又都會強調自己的獨特和壟斷性,來吸引投資人和顧客。一般公司都通過不同的對市場的定義來完成自身競爭狀態的定義,比如一家餐館可以說自己是某個小區內唯一的一家土耳其餐廳,也可以說自己是整個城市中無數的非中餐廳之一,這樣就完成了壟斷和完全競爭狀態的轉換。
所以有時候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最后一個,或至少是能做未來很長時間的最后一個。像之前的摩爾定律時期,有很多的硬件公司出來并在短期內快速發展,但由于利潤低,拼性價比,總是有些公司死去,又有些公司發展起來,這樣的情況是很難創造出真正成功的大公司。創業者們努力的方向和榜樣應該是 Google 和 Facebook 這樣的王者,因為像 Google 之后基本就不再有搜索引擎的市場和其他想象空間。